科研处
疫情防控形势下高职院校线上课程群体学习情况调查研究
发布时间: 2020/6/9 10:19:05 发布人:科研处 浏览: 次
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“疫情与教育”专项课题“线上课程群体学习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研究”(课题编号:2020YQJY231)阶段性成果。课题主持人:mg游戏网 李文娴
疫情防控形势下,高职院校积极响应“停课不停学”号召,有序开展线上教学。为科学评估线上课程成效,本研究对线上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和群体学习现状展开调查研究,为提升群体学习动力、优化线上课程设计提供针对性策略。
一、方法与工具
(一)调查对象
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mg游戏网 全日制大专在读学生,覆盖商务英语、园林技术、文秘、计算机和学前教育五个专业。调查对象均参与了疫情期间各类线上教学活动,对线上课程有切实感受和体会。此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98份,回收有效问卷193份,回收率为97.5%。
(二)研究工具
基于近期线上课程执教经验,参照问卷设计技术及课程研究等资料,笔者编制了调查问卷初稿。为确保问卷信效度,笔者征询课程研究专家及一线教师的意见,并进行小范围试测,完成问卷修订,进一步优化题项设计。
二、数据与分析
(一)有关线上课程的学习体验
线上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,集中体现在学习氛围、注意力表现、情绪体验等方面。76.68%的学生一致认为:“线上课程缺乏学习氛围。”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,虚拟化场景加剧师生的不真实感。出于教学监测的考虑,线上课程对交互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,但技术限制加剧了互动难度。因此,线上课程在唤醒积极性、保持专注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。数据表明,有39.9%学生认为线上课程非常容易注意力不集中。尤其是置身问题情境时,48.19%的学生偶尔会感到孤独。调查数据从侧面论证了群体学习对于缓解不良情绪、改善学习环境的价值,同时传达一个信号,线上课程对学生意志力品质和心理调适能力有着更高要求。
选项 | 非常容易 | 偶尔 | 极少情况 | 从不 |
人数 | 77 | 90 | 18 | 8 |
比例 | 39.9% | 46.63% | 9.33% | 4.15% |
(二)关于群体学习的基本认知
1.认可群体学习的重要性
关于在线学习过程中同伴的重要性,48.7%的学生认为很重要;关于同伴观点的参考性,66.84%学生认为同伴的观点和意见比较重要。此外,83.94%学生一致表明,自己有特别信赖的同学,他(她)的意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。76.68%学生认为群体学习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,且82.9%学生认为小组(同伴)合作能够提升学习效果。由此可见,学生对群体学习的认可度较高,且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基础。
指标 | 选项 | 人数 | 比例 |
同伴重要性 | 很重要 | 94 | 48.7% |
较重要 | 69 | 35.75% | |
一般般 | 27 | 13.99% | |
不重要 | 3 | 1.55% | |
观点参考性 | 很重要 | 55 | 28.5% |
较重要 | 129 | 66.84% | |
一般般 | 8 | 4.15% | |
不重要 | 1 | 0.52% |
2.具备较好的合作意识
据统计,71.5%的学生非常愿意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,将会全力配合完成小组活动。85.49%学生期待能够有更多机会与同伴们交流合作。可见,从主观意愿上,多数学生具备群体学习内驱力,态度趋向于积极、正面,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。
指标 | 选项 | 人数 | 比例 |
小组合作意愿 | 非常愿意,会全力配合 | 138 | 71.5% |
愿意,但仅限自己的任务 | 44 | 22.8% | |
不太愿意,迫于压力没办法 | 10 | 5.18% | |
不愿意,不会配合 | 1 | 0.52% | |
同伴互助诉求 | 非常希望 | 80 | 41.45% |
较希望 | 100 | 51.81% | |
不太希望 | 12 | 6.22% | |
不希望 | 1 | 0.52% |
(三)关于群体学习的已有机制
1.形成信息共享渠道
群体学习能否顺利开展,需要充分的信息共享。调查发现,92.75%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学习同伴分享。其中,就接受程度而言,64.25%学生愿意将自己大部分的资源进行共享,30.57%学生则愿意将全部资源共享。
选项 | 全部 | 大部分 | 极少 | 从不 |
人数 | 59 | 124 | 9 | 1 |
比例 | 30.57% | 64.25% | 4.66% | 0.52% |
2.具有平台选择偏好
数据显示,分别有72.11%和66.32%的学生采用微信私信和微信群聊的方式展开小组(同伴)讨论与合作。作为学生熟悉且常用的社交工具,微信更受学生青睐。其使用便捷、界面简洁、功能多元、内容丰富等优势为生生互动提供了较好的交互体验。同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,微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独立、专属的对话空间。
选项 | 打电话 | 微信(私信) | QQ(私信) | 微信(群聊) | QQ(群聊) | 班级课程群 | 学习平台讨论区 | 其他 |
人数 | 28 | 137 | 88 | 126 | 68 | 32 | 16 | 6 |
比例 | 14.74% | 72.11% | 46.32% | 66.32% | 35.79% | 16.84% | 8.42% | 3.16% |
(四)关于群体学习的突出问题
1.互动频次整体偏低
有关教师讲授情况,74.09%学生认为老师讲解占据了线上课程的大多数时间。就整体互动情况而言,仅23.32%学生能够经常参与讨论发言,18.65%学生认为自己极少甚至从不参与讨论发言。就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而言,53.89%学生偶尔参与小组活动,9.32%学生极少甚至从不参与。
指标 | 选项 | 人数 | 比例 |
讨论发言频次 | 经常 | 45 | 23.32% |
一般 | 112 | 58.03% | |
极少 | 32 | 16.58% | |
从不 | 4 | 2.07% | |
活动参与频次 | 经常 | 71 | 36.79% |
偶尔 | 104 | 53.89% | |
极少 | 15 | 7.77% | |
从不 | 3 | 1.55% |
2.生生互动明显不足
数据显示,65.8%学生认为线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次数一般,52.33%学生认为同学之间互动的次数一般,37.31%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互动很少甚至于没有。对两项数据发现,生生互动的频次明显低于师生互动。
指标 | 选项 | 人数 | 比例 |
师生互动频次 | 很多 | 44 | 22.8% |
一般 | 127 | 65.8% | |
很少 | 18 | 9.33% | |
几乎没有 | 4 | 2.07% | |
生生互动频次 | 很多 | 20 | 10.36% |
一般 | 101 | 52.33% | |
很少 | 39 | 20.21% | |
几乎没有 | 33 | 17.1% |
3.信息来源缺乏交互性
学习资料的获取路径一定程度上表征学习者的角色定位。数据显示,93.26%学生的学习资料主要由老师提供。在整个教学环境中,职业身份及专业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奠定了教师的权威性和话语权。相应地,学生自主性受到挤压,倾向于吸纳、接受教师的知识输出。整体来看,资料获取路径缺乏双向互动的过程。
选项 | 老师提供 | 同学提供 | 自行检索网络 | 自行查阅书籍 | 其他 |
人数 | 180 | 38 | 129 | 63 | 1 |
比例 | 93.26% | 19.69% | 66.84% | 32.64% | 0.52% |
4.信息共享范围较狭窄
网络搜索、询问要好同伴、私信询问老师是学生求助的主要渠道,分别占比75.65%、61.66%和42.49%。这三类渠道多为点对点互动模式,信息共享的范围相对狭窄,缺乏互动空间的开放性,多数学生难以参与,不利于唤醒学习热情。
选项 | 课上 连麦 | 课程群留言 | 小组汇总问题 | 询问小组成员 | 私信询问老师 | 询问要好同伴 | 网络 搜索 | 查阅 书籍 | 其他 |
人数 | 51 | 72 | 40 | 60 | 82 | 119 | 146 | 74 | 3 |
比例 | 26.42% | 37.31% | 20.73% | 31.09% | 42.49% | 61.66% | 75.65% | 38.34% | 1.55% |
三、建议与策略
本研究聚焦线上课程群体学习的现存问题,提出以下建议。
(一)优化线上课程设计,强化线上学习指导
课程设计层面,任课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线学习的特质,对线上课程的目标、内容、形式等进行调整优化。一方面,要准确定位线上课程目标,精心筛选课程内容;另一方面,要优化教学设计,丰富教学形式,增设案例教学、综合探究、项目学习等活动。课程实施层面,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性相对薄弱,教师要加强对群体学习的正面宣传和个性化指导,为学生参与群体学习提供有效支持。
(二)营造群体学习氛围,丰富线上互动形式
缺乏学习氛围、感到孤单、注意力不集中是学生普遍的心理过程与状态。缺乏真实的课堂情境和人际互动,是导致此类感受的关键因素。基于此,应着力提升虚拟空间的“类真实感”,可通过视频、语音、文字等载体尽可能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,借助于活动模块的设计和辅助工具提升交互体验,帮助学生适应线上互动的新形式、新方法。教师可以考虑增加小组合作、项目学习等参与形式,将部分教学内容转换为自主学习、交流讨论的素材和任务,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过程指导和即时帮助。
(三)实施教学质量监测,提升以评促学能力
着力解决教学质量监测问题,应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、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,优化评价工具和结果的运用。前期,教师可借助问卷进行学情采集,重点诊断学生认知规律、知识储备、个体经验等情况,筛选适切的课程内容、授课形式及教学方法。中期,教师应强化教学组织的过程管理,重点评估活动参与度及进展,尤其是问题情境个体参与与群体互动情况,可选用书面作业、技能训练及专题测试等形式。后期,教师可进行综合测验,重点检验任务完成度及目标达成度。如此,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,判断课程设计与实施是否到位,为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。同时,更严格、规范的评价机制能更好督促学生遵照目标与任务调控学习进程,有利于提升群体学习的整体效果。
参考文献:
[1]郑雪.社会心理学[M].南京:暨南大学出版社,2004:209.
[2]席亚卿. Web2.0环境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动力机制研究[D].西南大学,2012.
[3]郭玉娟,陈丽,许玲,高欣峰.联通主义学习中学习者社会网络特征研究[J].中国远程教育,2020(02):34-36.